断乳:中国家庭亲子冲突剖析 by 宗春山 RM 20.33 这句话是来自我为某电台一档家庭教育节目的祝辞,这个启发是源自我看过的一部描写动物的影片:一只狐狸妈妈生下四只小狐狸,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,四只小狐狸健康成长。这期间狐狸妈妈带它们捕猎,训练它们在山野中奔跑,以及和天敌周旋。一天,狐狸妈妈做出一个意想不到的举动,它把四只已经成熟的小狐狸驱赶出自己的洞穴,小狐狸们感到突然而不能接受,纷纷躲回巢穴,但狐狸妈妈发怒了,怒吼着,毫不留情地去撕咬四只小狐狸,一连几天,狐狸妈妈坚守着巢穴,不允许小狐狸们回来,双方对峙着,小狐狸们终于放弃了,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走进茫茫的草原......之后,一只狐狸被人猎杀了,一只狐狸捕食时被狼咬成残疾,而另两只狐狸幸运地活着并长大了。这就是四只狐狸离开母亲以后的境况,也是森林法则的体现:优胜劣汰。狐狸妈妈的做法就遵循着这样的法则,因此,不允许溺爱,不允许心软,否则,这一物种将会绝迹,一切都是为了生存。人类同样存在森林法则,不同的是,人类的母亲做不到狐狸妈妈那样的“残忍”,甚至更仁慈地为儿女遮风挡雨,忍辱负重,即使自己的儿女已然18岁、20岁甚至30岁。一位母亲,乘飞机为在外埠上大学的儿子送煮熟的馄饨,送到时,馄饨还是热的。这是极端一例,更多的父母是不愿孩子独立起来,他们用关怀、保护,甚至用眼泪紧紧抓住孩子,一旦独立意识出现就给贴上叛逆、反抗等带有一定道德评判性质的标签,其结果是,孩子被父母紧紧地束缚在自己身边,想独立的孩子,心里就会产生罪恶感,因为是自己让父母痛苦、焦虑。于是孩子被父母人为地延长“婴儿喂养期”,于是更多的孩子害怕走出家庭、害怕承担责任,他们拒绝长大,他们仍然身着“童装”,说话嗲声嗲气。啃老族,不是偶然。过度的爱会导致孩子心理退化,这样的“孩子”不能面对人类的森林法则,最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。一方面盼望孩子早日成长、成才,一方面又害怕子女真的独立,使父母最终失去控制而失落。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?是因为父母拒绝“断乳”。人生有两次断乳期,第一次是父母主动断乳,因为父母要工作,孩子要入托,要适当的分离。第二次断乳期就是青春期,孩子长大了,要脱离父母,走进社会,但这次拒绝断乳的是父母,他们害怕分离,害怕失去控制(孩子),但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恐惧,把罪名强加在孩子身上,叛逆和叛徒没有多远距离,于是反抗、出走、冲突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。为什么父母要害怕分离?因为父母内心都藏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(父母不成熟的一面),我们仿佛会看到一个小女孩或小男孩,他或缠着人不放,生怕被遗弃了;或缺乏安全感,紧紧抓住权威感(父母的职权)。父母把孩子留在身边,仿佛他们是温暖的毛毯或玩具熊。父母幼稚的一面和成熟的一面交合着,以父母的特权,发布着命令,两种成分相互掩饰,相互辩解,出自于一个完整的人,父母自己是难以察觉的,甚至拒绝承认,因为这有损于家长的尊严。害怕分离的父母本身就是一个精神没有独立的人,结婚是为了寻找依赖,生子还是为了依赖,当婚姻出现危机时的父母,就更是视孩子为精神支柱,成为自己的精神配偶。这样的父母也从未和自己的父母分离,继续为活着的或死了的父母所控制,于是控制被一代一代复制。张惠妹的一首歌名为“最爱的人伤我最深”。因为没有距离的爱,没有界限的感情最容易构成伤害,往往还是以“爱”的名义。父母就是这样伤人的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,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,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。父母成功的爱,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。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,没有断乳就不能成长,也许动物界的狐狸比人类父母要多些理性。“道是无情却有情”,“残忍”的背后却是一种责任和理性。谨把此书献给为亲子关系所困的父母和青少年工作者。 Beli e-Buku Sekarang |